
業務中心: | 0371-55696552 18037153049 |
您的當前位置:魯班培訓-一建培訓,二建培訓,監理,注冊安全工程師等 > 復習備考 > 模擬試卷 >
一級建造師《法規》考點總結<1>
建設工程法人制度
1、法人: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1)法人應當具備四個條件:a、依法成立(必須經過法定程序); b、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c、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d、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自然人。法人以它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
(3)法人的分類:企業法人和非企業法人(行政法人、事業法人、社團法人)。
a、企業法人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準登記后取得法人資格;
b、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
c、具有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資格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依法需要
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準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4)建設單位一般應當具有法人資格,但也可能是沒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
2、企業法人與項目經理部的法律關系
(1)項目經理部不具備法人資格。項目經理是受企業法人的委派,對建設工程施工項目全面負責的項目管理者,是 施工企業內部的崗位職務。
(2)項目經理部行為的法律后果由企業法人承擔。如:項目經理部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完成施工任務,則應當由施工企業承擔違約責任;項目經理簽字的材料款,如果不按時支付,材料供應商應當以施工企業為被告提起訴訟。
建設工程法律體系
1、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
(1)憲法及憲法相關法:“組織”法、選舉法、國籍法、自治法;
(2)民法商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招標投標法;
(3)行政法:“行政”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房地產管理法、規劃法、建筑法;
(4)經濟法:統計法、土地管理法、標準化法、節約能源法等;
(5)社會法:“勞動”法、“安全”法; (6)刑法;
(7)訴訟(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與非訴訟程序法(仲裁法)。
2、法的形式
(1)在我國,習慣法、宗教法、判例不是法的形式。
(2)法的形式有7類:
a、憲法:我國最高的法律形式,也是建設法規的最高形式。
b、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一般法律)制定的。只能制定法律的包括:國家主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
職權;民族區域、特別行政區、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
本制度;訴訟和仲裁制度。
c、行政法規:國務院制定。(特征:“條例”,如《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
d、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特征:“地名+條例”,如內蒙古***條例》)。 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情況下,較大的市(省、自治區的人
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自治區的自行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 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e、部門規章: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特征:“規定”、“辦法”)。
f、地方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特征:“地名+規定”、“地名+辦法”)。
g、國際條約:也是法的形式,除條約外還包括公約、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換文和聯合宣言等。
3、法的效力層級
(1)憲法至上
(2)上位法優于下位法a、由高到低:憲法、法律、行政法規; b、地方性法規,高于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c、省、自治區制定的規章,高于本行政區域內較大的市制定的規章;
d、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經濟特區法規作變通規定 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e、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
(3)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當一般規定與特別規定不一致時,優先適用特別規定。
(4)新法優于舊法:新法和舊法對同一事項有不同規定時,新法效力優于舊法。
(5)需要由有關機關裁決適用的特殊情況
a、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b、行政法規之間的類似問題,由國務院裁決。
c、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 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
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認為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就同一事項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d、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時,不能確定如何適用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法律的效力低于憲法,但高于其他的法。
(6)備案和審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后的 30天內,依照《立法法》 的有關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
4、建設法律、行政法規和相關法律的關系
(1)建設行政監督管理是行政法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建設民事商事關系是民事商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點:
a、權利和義務關系;b、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c、主要是財產關系(人身關系較少);
d、保障措施是補償性和財產性(懲罰性和非財產責任不是主要的民事商事責任形式)。
(3)建設社會關系是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工程物權制度
1、物權的特征和種類
(1)特征:支配權(直接支配,無須他人意思)、絕對權(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財產權、排他性(一物一權)。
(2)種類:a、所有權: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b、用益物權:當事人對他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還包括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
c、擔保物權: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等情況下,依法享有的就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
2、土地所有權:國家或農民集體依法對歸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絕對性的權利。
(1)我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2)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
(3)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a、耕地承包經營期限為30年; b、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c、承包的農民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d、在土地承包經營期限內,對個別承包經營者之間承包的土地進行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
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4)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a、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按用途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
b、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
(5)城市市區的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 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于農民集體所有。
3、建設用地使用權
(1)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法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利用該土地建造建筑物、構筑物 及其附屬設施。(屬于:用益物權)
(2)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采取出讓或者劃撥方法。工業、商業、旅游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采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方式出讓。
(3)建設用地使用權自登記時設立。
(4)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有權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要符合以下規定:
a、以書面形式訂立相應的合同; b、向登記機構申請變更登記;
c、附著于該土地上的建筑物、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一并處分。
4、地役權:是指為使用自己不動產的便利或提高其效益而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不動產的權利。他人的不動產為供役地,自己的不動產為需役地(例如:導水地役權,即利用管道或溝渠經過供役地把水導入需役地的權利)。
a、地役權是按照當事人的約定設立的用益物權。
b、應當采用書面形式訂立地役權合同。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登記。
c、土地上已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的,未經用益物權人同意,土地所有權 人不得設立地役權。
5、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和保護
(1)不動產
a、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
b、不動產登記與合同效力的關系:合同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2)動產
a、自交付時發生效力;
b、船、航空器、機動車等,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3)物權的保護 a、物權收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b、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可以請求確認權力;被無權占有人占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可請求返還原物;
妨害行使物權的,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消除危險;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可以請求修理、重做、更換或恢復原狀;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力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c、侵害物權,除承擔民事責任外,違反行政管理規定的,依法承擔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